(四)工农业余教育的实施
各根据地继承苏区教育的优良传统,积极开展业余教育。抗战时期工农业余教育的主要任务,是在青年、成年中扫除文盲,提高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。主要形式是:冬学、夜校、半日学校、识字班、民教馆。工人的业余一般指八小时工作以外的时间,农民的业余主要指农闲,而农闲最集中的是冬季。所以,各根据地都普遍开展了大规模的冬学运动。冬学成为工农业余教育的主要形式。它由党政部门和群众团体共同组成的冬学委员会领导,聘请精通文字的人和小学教师教课,在时间上分为早学、午学和夜学,群众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愿参加,深受群众欢迎。在陕甘宁边区从1937年冬开始办学,当时仅有382所,参加人数只有10337人,到1940年冬学发展到965所,参加人数达21689人。华北根据地的太岳区,1938年冬学仅2000所,入学人数为69826人,到1940—1941年冬学已发展到8831所,入学人数达502882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