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错能改,善莫大焉
夫旧习之溺人,虽已觉悔悟,而其克治之功尚且其难若此,又况溺而不悟,日益以深者,亦将何所抵极乎!
在王阳明看来,认识到自己做了错事或者有错误的习惯而悔悟,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。但是悔悟了,要想战胜习惯的力量,改正错误更加不易。不怕人犯错,就怕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。所谓“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”,人都是不完美的,总是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,因此,古人曰: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过而改之,善莫大焉。”知错能悔、能改,就是“致良知”的表现——去除遮盖住良知的尘埃,恢复良知的豁然明亮。
尽管人们经常把“对不起”挂在嘴边,然而又有几个人能够真心忏悔呢?曾参所说“三省吾身”的“省”含有忏悔的因素。有悔才能有改,不断地改正才能成为真正的圣人。
在西晋时期,有一个名叫周处的人。他自小没了父母,又不受长辈的管教,到处惹是生非,打架斗殴,横行乡里,当地的百姓都很讨厌他。当时,百姓们将村子旁边河中的蛟龙、山上的白额虎和周处并称为“三害”。
后来有人问周处:“既然你这么有本事,何不去杀死蛟龙和猛虎,证明一下你的实力呢?”周处听了,为了证明自己比蛟龙和猛虎更厉害,决定去和蛟龙、猛虎搏斗。他上山击毙了猛虎,又下河斩杀蛟龙。经过了三天三夜,终于将蛟龙杀死了。周处三天没有回来,乡亲们都以为他已经死了,高兴地庆祝。周处提着蛟龙的头回到村里,看到乡亲们在庆贺,这才明白,自己已经被大家痛恨到了极点。于是,他痛改前非,终于成为一个清廉的好官,被家乡的人们所称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