屈大均(1629—1696年),字翁山,广东番禺(今广州市)人。他坚决反对剃发垂辫,屈从清人,自己削发为僧,以示对清朝的不满和抗争。他有着强烈的反清情绪,在诗歌中常常通过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来寄托爱国的情感。他的诗工于近体,最擅长五言律诗,是遗民诗人中艺术成就最突出的一位。《摄山秋夕》是其代表作之一,诗中写道:
秋林无静树,叶落鸟频惊。
一夜疑风雨,不知山月生。
松门开积翠,潭水入空明。
渐觉天鸡晓,披衣念远征。
情景交融,意象超然,可与唐诗媲美。
上述遗民诗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那就是他们始终不与清朝政权合作,或是不甘心做清朝的顺民,走的是一条积极反抗或消极避世的生活道路。亡国之思、怀旧之情和对现实的批判精神是他们诗歌创作上的最大特色,其艺术成就和影响彼此不一,是清初一个特殊的诗人群体。与此相反,当时还有另外一部分在诗坛享有一定声望的诗人,他们自愿投靠或者屈从于现实的压力,入仕清廷,做了清朝的臣民。钱谦益、吴伟业就是其中的代表。
钱谦益像
钱谦益(1582—1664年),字受之,号牧斋,江苏常熟人。万历进士,崇祯时为官礼部侍郎,弘光时官至礼部尚书,取媚马士英之流,清兵渡江攻陷南京,他率先迎降,留任礼部侍郎,不久辞官。晚年一度支持抗清活动,后被清廷宣布为贰臣,列《贰臣传》。钱谦益在明末已负有盛名,主盟文坛数十年。著有《初学集》、《有学集》、《投笔集》等。钱谦益论诗反对宋人严羽的“妙悟”说,认为是无知妄言,不足为凭,主张诗要“有本”,如古代的《国风》、《小雅》、《离骚》及李白、杜甫等人的作品,皆出自肺腑。要求诗歌反映现实,抒发内心的感受。他的诗作题材广泛,诗体皆工,技巧成熟,风格接近晚唐,颇为时人称道,被誉为“江左大家”,是清初影响最大的诗人。晚年他和杜甫《秋兴》,先后写了124首《后秋兴》诗,诗中流露出恢复故国的愿望,对清朝和吴三桂多有微词。乾隆时期,他的诗文因为多处触犯朝廷忌讳,遭禁毁。